|
0 ~% J; v, l* g! M7 p7 e
1 ~/ e. Y' A5 X8 L2 T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 C, W; X5 J/ m$ @' d, W- `. g& T- r* \* W7 y/ H6 h+ N1 }1 B
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
/ T" Q# H8 h+ w' W% \; _
' D: s( C1 Q1 x& j; ^3 S* p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
% z( a7 L0 \/ l# y' D( H
2 r8 f! Z: O2 p9 e6 G( v9 L 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 c+ C8 N- h3 C; K! \! K2 \$ C( d. _. p' K' y5 o: t% j
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
1 U& X' y$ p9 ^" \" Q# l) |: ?% x) R& O3 |) E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0 n4 D$ Q4 B& i* b/ J, B
" a2 J1 n* ]+ G' x6 O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3 V/ k# Y; c# d1 Q2 E
# L/ c8 J# m8 \8 r 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7 P( @( W7 Z& l1 i f! j
' L6 _# \- \4 v. @1 [' n: P
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4 i9 V3 A# D- y0 _( c, O. ?/ d
: v4 u2 ^ V. ^4 ^; }4 p, L" Q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1 o9 l4 L7 W$ }# O9 n% I* R8 |# Q L0 E- u4 V+ J0 D) [
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 B" o: c/ b$ z0 G @
, V, r3 S# ?0 E/ M/ n6 b
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 K7 ]! Q( q/ u, @7 f: U- i, M3 l
) O1 l. X( U* t- ]3 K 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2 g \% ], Z$ N' t4 S
" W3 n- M9 \4 L: j$ {; z* O 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F! ? |. Q6 c7 ^7 |
9 X% h0 j7 H4 ^- U% a6 o! g4 | \
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 ^1 o+ g! n8 d& s: X q% p. L% a
6 H" U- }! {( c2 O 饮食调和 润肺防燥
" k0 [: [. E& K$ O9 L4 i# J! e: q- l. v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 c( S& @% X- K. A |6 t/ L% L
$ A3 z& q# _* I8 N( i 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9 g9 s$ ?8 ?) k' h9 I0 t: _1 V
- B$ {5 @, m; i# _
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医学入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三色粥清热养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X2 y; ?/ u+ @- }
% f4 o: N0 w' N( I& R, S 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2 I, \+ [/ N$ x' d& n3 }4 O8 Z* |( k5 r, \
健身锻炼 动静和谐3 L; C v! }, e& x! W9 L
+ T! i' x3 l$ K( I1 H/ [7 b7 j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
1 K2 L2 z& \' e. j& _" Z& D8 s9 X
! ^- c% e8 ^, _+ ^5 n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和谐,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爱耐寒锻炼的人,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5 ?8 o5 L: }7 U" ~# n& y. i, {
, x' i4 y# l; Q0 s6 [2 C9 _& N) M 注重预防 和而安康 } U% o; M4 w& p
l4 V% y3 v% H! J9 N4 T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而祸及生命。7 K9 \+ \* K& }1 Q. Z U, Z
; W% r. a4 ~$ Y* ]# W 因此,人人都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4 s7 F% c. T, R/ c U
3 }. F( e* k$ }
一是注重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调摄,和中养胃,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9 {! @( c. {* L k/ x
( \ W3 `/ i6 B f" r3 e: m, l
二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并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对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对接触乙脑的人员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时注射乙脑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3 j1 \1 \# `1 {* s
; ?7 l: ?! z, }; l% E* M 三是天气骤变时要防伤风感冒,对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复发的作用,# p O9 z0 |+ A+ g6 K
, }5 ^/ k2 L5 n* b* L 四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 n; `: m: J! t0 a; I: O(人民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