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1|回复: 2

变换角度训练

[复制链接]
ella2004 发表于 2009-7-10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变换角度训练
  S3 T8 C3 I. e
200812241652026870.jpg
    变换角度训练是一种利用动作技术的细节变化来达成全面锻炼目标肌,使之按理想要求发展的练习方法。“变换角度”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
1 b8 m8 e6 q1 `" O" I( B5 |. o( J4 O: W# F9 A4 r
    一是通过练习时体位的变化来实现重量对目标肌群不同肌束或部位的作用与刺激;$ F1 J( e5 y; ~' d

# x2 o0 l( j& v  C4 y* p# [, I    二是利用改变动作重量对目标肌作用力点的位置来达到有重点地刺激目标肌不同位置肌束或局部的目的。
& }1 Z+ g2 E8 o2 B: M    肌肉发达程度和脂肪积累程度是构成体型的主要基础。就肌肉系统而言,各部位肌群及各肌群内部肌束、肌肉局部的协调、平衡、符合美学标准的发展为健美运动最根本的追求。在竞技上,肌肉系统各肌群间及各肌群内部,肌肉细部间的和谐、跌宕有致更是制胜的关键。因此,在健美训练中动作技术的类别与具体做法十分丰富、细致,而且非常重要。" J0 z9 C: i* w3 @! H& A. W) I
$ M, b0 a" X5 l$ V9 H
     健美练习按动作结构与肌肉参与情况一般分为基本动作与孤立动作两类,但在技术规定上多要求最大限度地将练习重量或作用力集中在所练部位与肌肉局部上。这就是目标要明确、刺激要专注的肌肉锻炼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孤立训练”和“孤立动作”精神的放大和拓展。对同一块肌肉来讲,变换角度训练法也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但在总体上变换角度训练法所要实现的是整个肌肉系统比例协调、形态理想的完美状态。
; O  D, O- R3 t  h* K
3 M# ~1 W; g" W% A. Z1 T% S    严格地说变换角度训练法是一个技术法则,效益是通过动作技术的适度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锻炼效果。所谓适度,一是体现在性质相近练习的体位,即预备体姿的变化上,另一是体现在重力作用线的角度上。由体位变化和作用力线的变化而使目标肌上的刺激部位与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换角度”训练。
# R7 Z1 V' k+ P  c1 ?' b8 c( c: [7 L8 ^# P
    预备体姿涉及站、坐、卧等状态,其中“站立”包括直立、俯立、俯跪立、前倾Ⅹ度角站立:“坐”包括正坐、俯坐、斜坐、托臂坐等;“卧”包括水平仰卧、上斜仰卧、下斜仰卧、水平俯卧、上斜俯卧等。譬如,同样是卧推,由于平卧推举、上斜卧推及下斜卧推所采用的预备体姿的差异,它们重点锻炼刺激的胸大肌部位就有了侧重:平卧推举锻炼胸大肌整体,并重点锻炼胸大肌中部的外侧翼、中间沟和下缘沟;上斜卧推重点是上胸部及与三角肌前束的衔接处;下斜卧推重点刺激的是胸大肌下部外侧翼及下缘沟。这三种体位的卧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营铸着理想的胸部。. n9 W# {( d& ~3 O( u5 ~4 |* r. w
7 j3 _0 F  j8 ^
    同样,力作用线与作用角度的变化也创造着别样的刺激位置与局部,力线、力点的改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站距,大于肩宽的宽站距、等于肩宽的中站距、小于或等于髋关节宽度的窄站距等;站位,平行站位、外展站位、内扣站位等:蹲位,全蹲、半蹲、微蹲、箭步蹲、跨蹲、侧蹲等;握器械法,开握、普通握、锁握、助力带辅助握等;握距,宽握、中握、窄握等;握位,正握、反握、正反握、对握等。比如,同样的弯举动作,窄握弯举侧重锻炼肱二头肌长头,宽握弯举则主要锻炼肱二头肌短头等等。锻炼中要经常变换动作的角度,以全面发展某一肌肉块与肌群,同时给予目标肌以新的刺激效应。
% l2 Y6 D' a3 w- D/ I1 J$ d3 r+ @3 E  F' ]3 D3 X
    一般情况下,初级阶段强调多采用基本动作,以协调发展身体的各肌群及训练能力与水平,中级阶段除了仍需主要以基本动作构成训练内容外,孤立动作也应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某些兼具基本与孤立两重特性的“变换角度”类动作必须占有相当比重,可以说变换角度训练是健美锻炼及体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在实践中,变换角度训练法多运用于身体的基础能力已经形成,但同一肌群或肌肉块各部位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或疏漏的苗头之时。) E: H: J' v; I( f
- I2 g( B9 D. n; W+ s6 e
    注意,针对同一肌群不同的锻炼动作有时就是变换角度训练法的具体反映。安排课程计划,变换角度训练的动作编排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时安排,另是异时安排。具体操作方式见表1、表2。
3 |2 n* o1 V8 N% z/ ?! m1 o$ n# T2 i2 H; t3 e2 b
    训练建议:每课器械练习结束后,宜安排15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提倡结伴训练,以利保护与帮助及激发训练热情。严格执行推荐的运动量、强度及频度标准,切忌盲目无节制地加量和过快地加速训练进度,严防过度训练及运动伤害。训练时间宜控制在90分钟以内。计划A、B相同,皆服从本建议。* Z- _& A3 A8 u
* c: \0 ^! [* i( f6 ~( h7 r$ h
    执行本课程计划的方法链接:在本计划的训练操作中,除了孤立动作的适度采用外,孤立训练法的意义基本上在于要使选用动作的作用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在目标肌群的目标区域,这需要有良好的动作意识和意念。顶峰收缩法同样是技术上的要求,即在目标肌克服阻力收缩至可能的最短时,再着力而有意识地收紧约1秒钟左右。在运用变换角度训练法阶段,绝不排斥将需要优先发展的部位与肌群安排在课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因此,优先训练法与本课方法可以相互贯彻。& O; y( ^* n, z6 x  h3 A; G) b

. u4 g2 m- \1 ?    为了特殊的目的,或为了加深训练刺激、获得特别的训练效果,执行本计划时,完全可以采用节奏明显快于规定的快速训练法,以及在最后1-2次试举中采用助力次数法。并可对某一肌肉群或肌肉块的某一区域实施超组合或复合组训练法。等等。在任何训练计划中都包含丰富多彩的方法、手段,单纯方法的计划是不存在的,计划执行的水平或计划效益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得看各种方法的配合、搭配能否出彩,能否衍生出大于各个方法机械相加的系统效应来。只有勤于思考和科学规范的训练,才能赋予你这种能力。
xx394964862 发表于 2011-3-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力健客 发表于 2012-1-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心学习,积极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硬客健身

GMT+8, 2025-5-1 01: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