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09-7-9 22:14

蛋白质循环

蛋白质循环



  使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呈Z字形多年来已成为标准做法。对蛋白质做同样的处理将成为另一重大事件。

  以下三个健身人士和健身运动员通常采用的策略有什么相同之处?

  ★ 对心脏血管进行高强度和低强度的交替锻炼,以增加每一次锻炼所燃烧的卡路里数。

  ★ 连续数日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消耗,然后炫耀肌肉中的糖原已经达到饱和。

  ★ 每隔几日,用低卡路里的饮食取代高卡路里的饮食,以燃烧更多的全身脂肪而不明显降低您的能量水平。

  如果您已经估计到以上方法是采用某种形式的循环来取得好于一般水平的结果,那么您对了。就蛋白质而言,一些健身人士倾向于“越多越好”的方法,努力迫使肌肉过度生长。千万不要犯错误:锻炼肌肉需要数量繁多的蛋白质。但您遵循的蛋白质摄入策略可能跟您摄入的蛋白质总量同样重要。有几天摄入较多的蛋白质,而另外几天又摄入较少数量的蛋白质可使身体在每天仍然消耗相同数量蛋白质的情况下,保留更多的生长肌肉的营养。

  对于那些刚刚开始锻炼肌肉的读者,让我告诉您一个简单道理。肌肉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当您努力锻炼时,肌肉组织的微小部分——我们称之为肌肉纤维——会受损并需要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恢复和生长。简单的说,最终摄入的蛋白质变成了您身体肌肉块的组成部分。

  所以您需要摄入多少蛋白质呢?《健美先生》建议每天每磅体重消耗1克蛋白质,这很难计算和记住。如果您体重为250磅,您一天就需要250克蛋白质;如果您体重只有175磅,那您每天就只需要175克蛋白质。故事结束了么?今天还没有。蛋白质循环要求巧妙地使用该规则,以锻炼出更多的肌肉。

  循环方法

  为了更好的理解蛋白质循环如何进行,我们先深入地了解一下碳水化合物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健身人士和耐力运动员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远远不足并连续三至五天进行锻炼,有时会耗尽他们的肌肉和肝糖(碳水化合物的体内存储形式)水平,这样会产生一个三天加量阶段,这期间他们比平时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并少锻炼或不锻炼。为什么呢?当体内的碳水化合物极度缺乏而突然改变并大量摄入时,肌肉提高肝糖储备的能力会急剧增加。对耐力运动员而言,肝糖储备多就意味着长距离的运动会有更多的能量。

  对健身人士而言,他们的目标就是看起来很饱满的肌肉。基本上,当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较少时,身体就会释放特殊的可以储存碳水化合物的酶。一旦一个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健身人士转而开始摄入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时,很快的——那些碳水化合物就会进入您的肌肉内,形成表现为圆形的肌肉组织。

  蛋白质的摄入也有类似的规律。当您降低蛋白质的摄入时,您的身体并不会立即开始消耗肌肉组织为运动提供能量;而是出现相反的情况。身体做出的反应是减缓蛋白质的分解,而这正是锻炼肌肉的特点——随着蛋白质分解的减缓,肌肉开始生长。当然,如果您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都摄入少量的蛋白质,您将使自己的肌肉生长发生“短路”。但由于蛋白质循环的存在,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

  按此规律,新的蛋白质消耗的简短间隔总是伴随着几天明显的蛋白质摄入量增多。摄入少量蛋白质只是使身体降低其蛋白质分解的暂时措施。一旦您又开始摄入较多数量的蛋白质而您身体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已经降低时,您的肌肉中就会含有更多的蛋白质,这可以促进肌肉进一步生长。

  阶段1:减量。食用较少量的蛋白质?这一想法接近于健身人士的极端,但事实是在少于每天每磅体重需要1克蛋白质建议的情况下,肌肉仍可继续生长。研究表明,可以每天每磅体重0.7克,而这是您最开始4天这一阶段的摄入量。该阶段要使肌肉保持现状,每天每磅体重一定要消耗约18卡路里和大约3克碳水化合物。

  阶段2:猛增阶段。在经过了四天的低蛋白质饮食后,接下来四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大幅增加。将每日每磅体重的蛋白质消耗量增加至1.5克,即为阶段1的两倍。这样做,身体的蛋白质合成会相应加速——使肌肉中的氨基酸(生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增多——并燃烧更多的蛋白质(该过程我们称之为氧化)。

  额外消耗的蛋白质并未用于肌肉的生长(例如可用于产生能量),这也是我们增加数量的原因之一。别担心——只要增加了蛋白质的摄入,氧化自然而然的就随之增加,虽然按照新的蛋白质摄入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加剧这一过程。继续按照每天每磅体重消耗大约18卡路里,但将每天每磅体重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降至2克左右,以防止体内脂肪的堆积。

  根据您收到的效果,只要您喜欢,您就可以采用这种为期8天的策略。许多人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并希望永远的坚持下去。但身体往往适应的比较快,这就意味着对一些人而言,在三到四个月之后,效果的出现会有所减缓。这时,您可以恢复至每天每磅体重1克蛋白质的标准并坚持一个月,然后再轮流采用不同的摄入量。

chenpk1 发表于 2009-10-23 11:29

受教了 那我就把鸡蛋的量用来加减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蛋白质循环